人生的敬与畏
荀子说,君子能则宽容易直以开道人,不能则恭敬绌以畏事人。
戴圣说,贤者狎而敬之,畏而爱之。爱而知其,憎而知其善。
《梁书·列传·卷三十八》说,爱之如父母,仰之如日月,敬之如鬼神,畏之如雷霆。
欧阳修说,死生,天地之常理,畏者不可以敬免,贪者不可以敬得也。陈造说,重见桐乡敬朱邑,不须畏叠诧庚桑。
《增广贤文》说,痴人畏妇,贤女敬夫。
裘曰修说,使人畏我,不如使人敬我。敬发乎人之本心,不可强求。心有所敬,才会行有所循;心有所畏,才会行有所止。
曾国藩说,一心履薄临深,畏天之鉴畏神之格;两眼沐日浴月,由静而明由敬而强。
南怀瑾说,畏就是敬,人生无所畏,实在很危险。一个人有所怕才有所成,一个人到了无所怕,不会成功的。
莫言说,有敬有畏,人的行为就会有所约束;无敬无畏,就是无知无畏,什么坏事都敢做。
敬,而生虔诚心;畏,而生戒惕心。
敬畏当道,就是敬立身,畏立命。
所谓敬畏,是人对待世间万事万物的一种态度。敬为尊敬,畏为畏惧,合在一起是既尊敬又畏惧。尊敬这两个字是后天修为,畏惧这两字是与生俱来的。
敬与畏并提,从来都没有人怀疑过,因敬生畏,因畏而保持着敬的那一份距离,从而,有了崇高,有了遥远,也有了威严。
当人心,这个妄念一旦忘记了敬与畏的时候,上不畏,下不敬,人是一定要出事儿的。
以敬报磨难,以畏述人生。
敬,体现的是一种人生态度、一种价值追求,是对事物人格化的一种尊重;畏,是一种行为的警示界限,是一种对自身言行的自律,是一种对萌生不规行为的自我约束。
敬,体现的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,它促使人们自强不息,有所作为;畏,显示的是一种警示的界限和自省的智慧,它告诫人类应厚德载物,有所不为。
敬与畏相关相连,要敬必先有畏,因畏而生敬。
敬中有畏,畏中有敬,二者想互融通,方能体现敬畏意识的真谛。
敬,不是表面的供奉而是由衷的坦诚;畏,不是内心的懦弱而是灵魂的震撼。贤者畏惧,然无忧虞。知道敬畏,才能保护我们内心的良知。
所谓敬畏感,是指对人对事的一种敬重和畏惧,一种严肃和谦卑,克制和不懈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