难忘当年抓阄儿

推荐人:文章记录分享 来源: 网友分享 时间: 2021-10-13 11:24 阅读:

记得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 ,当时国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,农村实行的是公社、大队、生产队三级所有、队为基础的集体所有制。公社社员以生产队为单位参加集体劳动,农村人一家老小的衣食住行一切花费都靠从生产队分配。由于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普遍不高,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,地里产不下粮食,可供分配的东西自然显得十分紧缺。队上分个粮食、麦草、瓜果、蔬菜什么的,从东西的好坏到分的先后次序,凡是让队长作难的事,一律用“抓阄儿”来解决。慢慢地,大家也就认可了这原始古老的分配方式。

抓阄儿时,由生产队干部指定或推选代表,当众裁成许多小纸片,上面写上序号或事先约定的记号,按人数多少,人人有份,折成纸蛋,当众放进瓦罐、木箱里,各人依次用手去摸,这下就全在自家的手气上了。庄稼人把这看得非常神圣,手在瓦罐或木箱里捣鼓好大一会儿,才小心翼翼地抓住一个,慢慢地取出来,捏在手心,半天不敢打开,都等着别人先看。别人一份失望,自己就多一份希望。一个一个看过了,抓到满意的,自然非常高兴;抓到了不好的,虽然满脸懊丧和晦气,但也只能埋怨自己手气不好,自认倒霉。

记得有一年,队上的老母猪下了十几只小猪仔。队委会研究决定,要低价处理给本队社员,当然价格是很便宜的,谁都想要。但由于数量有限,队上只得用“抓阄儿”来定。当时父母不在家,轮到我家了,会计硬拉着让我去抓。我忸怩不过,只好上前从那只黑瓷大碗里怯怯地捏出一丸小纸蛋。我跑到人少的地方,小心翼翼地打开一看,不料竟是一个大大的“1”号。大人们拍着我的脑袋瓜子,夸我运气好。后来,在全村人羡慕的目光中,队上那只最壮实的小猪仔就被大人们提到了我家的猪圈里。这只小猪仔养了一年之后,母亲和我把猪赶到镇上,交到公社收购站,卖了二百多块钱,对我们家的生活有了不小的贴补。

当年,农村每一个村子几乎都有供销社的代销店。但是,由于物资匮乏,商品供应十分紧张。相当一段时间,煤油、火柴、肥皂等一些农村人离不了的东西,偏偏就供应不上。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,队上只好一月组织社员们抓一次“阄儿”,抓到的才能凭票买上一点儿生活必需品……

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,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帷幕。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,农村普遍实行了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,农民的劳动积极性空前高涨,农业生产连年丰收,农民的生活有了明显改善,也让“抓阄儿”成为历史。

你可能也喜欢这些

赞助推荐